41年朱可夫与斯大林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看似无礼却救了他_基辅_苏联_苏军
你的位置:168官网开奖最新地址 > 新闻动态 > 41年朱可夫与斯大林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看似无礼却救了他_基辅_苏联_苏军
41年朱可夫与斯大林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看似无礼却救了他_基辅_苏联_苏军
发布日期:2025-06-25 20:53    点击次数:125

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关于乌克兰首都基辅遭遇轰炸和占领的报道层出不穷。虽然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尚未完全确认,但基辅作为乌克兰的政治与文化心脏,一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使命。自苏联时期起,基辅便是莫斯科西南防线的重要一环。即使苏联已解体,俄罗斯依然把基辅及整个乌克兰视为与北约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因此,乌克兰表达加入北约的意图,激起了俄罗斯极为强烈的反应。

回顾二战时期,基辅曾遭受纳粹德国的猛烈侵袭,整个城市几乎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直至战后才开始重建。尽管当前俄乌冲突的结局仍未揭晓,但回顾基辅在二战时期的历史,尤其是与苏联两位重量级人物——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关系,仍然极具历史意义。这段历史中的权力博弈不仅让这两位人物发生了激烈对抗,还使得朱可夫遭遇了斯大林亲卫长的耳光。虽然这一举动看似粗暴,实际上却从某种程度上为朱可夫争取了生命的机会。

要深入了解这一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斯大林与朱可夫的背景。斯大林,18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继承了列宁的革命事业,并迅速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相比之下,朱可夫来自沙俄时期贫困的农民家庭,1918年加入红军,1919年成为苏联共产党的一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朱可夫很快在军界崭露头角,成为苏联的顶级军事指挥官。1945年,他代表斯大林签署了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协议,因此被誉为苏联的“战神”。

展开剩余76%

朱可夫挨耳光的事件发生在1941年,当时,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起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闪电战。德军从北方、中央和南方三条战线发动攻击,投入190个师,支援飞机多达1830架。苏军防线准备不足,德军的进攻猝不及防,苏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一天之内,苏军虽然击落了1200架敌机,其中许多战机甚至未能起飞,但防线很快崩溃,德军如同洪流般压过来,苏军节节败退。

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势,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及其他高级将领开会讨论应对措施。此时,朱可夫是最高指挥机关的军事首脑,凭借他掌握的前线情报和战况,他建议撤退基辅的守军,以保存实力进行反击。然而,这一建议与斯大林坚持死守基辅的战略方针发生了激烈冲突。会议上,斯大林不断踱步,手中捏着烟斗,边捋胡须,眼神犀利,整个氛围紧张压抑,仿佛他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威慑。听完朱可夫的建议后,斯大林冷静地看着他,沉声问道:“你建议撤回基辅的兵力,保住莫斯科的防线,那基辅的民众怎么办?”

朱可夫深知,若此刻得罪斯大林,他可能面临死亡或流放的风险。然而,作为总参谋长,他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放弃。”这简短且果断的回答让会议室内一片死寂,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尽管如此,朱可夫补充道:“我们可以集中撤退的兵力,向叶利尼亚方向反击。”

斯大林本想为朱可夫找个台阶下,但没料到朱可夫如此坚决,反而激怒了他。斯大林愤怒地回应道:“放弃基辅?这和沙俄时期的做法有何区别?你竟敢说出这种话!”朱可夫毫不退缩,直言回应:“斯大林同志,如果您认为我的建议不合适,那就让我辞去总参谋长职务,去前线与德军一决生死。”这一番话令斯大林愣住了,整个会议室弥漫着更加紧张的气氛。

此时,斯大林的亲卫长阿尔卡季耶夫意识到,若不立刻插手,朱可夫可能会因此丧命。于是,他冲上前,狠狠地扇了朱可夫两个耳光,并怒斥道:“作为总参谋长,难道你不明白军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命令吗?”这两记耳光如同警钟般让朱可夫猛然清醒,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强硬态度可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争执终于平息,斯大林决定将朱可夫从总参谋长的职务上撤下,转而任命他为预备役方面军司令。

尽管朱可夫在军事方面才能卓越,但他在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中的处理相对不足。战后,斯大林依然掌握巨大权力,但在军事决策方面往往未能超越朱可夫的远见。基辅战役中,斯大林坚持死守基辅的命令,最终导致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惨败,苏军损失超过70万,而德军伤亡大约为10万。战后,基辅被德军占领,苏联的西南防线彻底崩溃。

斯大林意识到自己的决策错误,急忙召回朱可夫重回前线。在随后的叶利尼亚战役中,朱可夫指挥苏军成功反击,并取得了关键胜利,大大提升了苏军的士气。尽管朱可夫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斯大林在政治上仍对他进行打压。斯大林曾试图策划对朱可夫展开调查,企图通过捏造罪名将其边缘化,最终将朱可夫调任敖德萨军区,开始了对他的政治流放。

尽管朱可夫在1953年恢复职务,并短暂担任苏联国防部长,但他最终未能恢复到完全的政治地位。1967年,赫鲁晓夫因对朱可夫过度的个人崇拜产生不满,再次将他撤职。直到1974年,朱可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8岁。尽管晚年的朱可夫名誉逐渐恢复,但他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政治舞台。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换”来新生,重庆长城骨科医院精准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让七旬老人告别髋痛困扰
下一篇:5000架无人机上演烟花秀!首届长三角(启东)六国烟花大赛即将震撼上演